14亿人养条高速路还养不肥嗦?八年亏空六万亿,硬是比成都苍蝇馆子收钱还勤快,咋个美国的高速随便跑还赚得盆满钵满嘛?
先说哈美国那套把戏。人家1956年搞《联邦资助公路法案》的时候,议员拍脑壳想出个公路投资基金,每加仑汽油抽4美分税。
这招凶哦,硬是让艾森豪威尔总统修完四万公里州际公路没背一分钱债。最新数据显摆,2022年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靠燃油税收了430亿美刀,够养路还绰绰有余。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佬这套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把戏也不是铁板一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去年就警告,随着电动车普及,美国公路基金2030年要见底,到时候怕是要学中国收过路费咯。
转回来看我们自家田头。1984年国务院出台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原本打算学香港过路费养路的模式。哪晓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冲到7.92万亿,比四川省GDP还高一截。
交通运输部《2022年全国收费公路统计公报》写得明明白白:全年收了5940亿过路费,还本付息却要花掉11100亿,硬是倒贴5160亿。这个窟窿眼,怕是拿郫县豆瓣都糊不平哦。
要说这里头的弯弯绕,首先得算笔经济账。成渝高速当年每公里造价才2000万,现在川藏线雅安到林芝段,每公里成本飙到3.5亿。中铁建的老总在央视财经频道摆过,高原冻土实施工程的成本是平原的8倍,这还没算拆迁补偿和环保投入。更扯的是,中西部有些高速路空得能开运动会。贵州某条山区高速,日均车流量不到设计流量的三成,收费员比过路车还多,简直是端起金碗讨饭——自找没趣。
再说说管理上的幺蛾子。去年审计署掀开盖子,查出某省高速集团虚报养护费用2.7亿,采购沥青单价高出市场价四成。更夸张的是,某地收费站30个编制养了150号人,正式工月薪上万,临时工才拿三千。这些蛀虫啃起国家来,比成都茶馆里的磕瓜子大爷还利索。难怪老百姓要抱怨:过路费交得心慌,养肥了路霸和蚂蟥。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也不是白来的。交通运输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100亿件,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哪来这么凶的物流速度?疫情期间保供物资能三天直达武汉,靠的就是这些赔钱路。就像老辈子说的:要想富先修路,哪怕裤儿当得没裆布。这盘大棋,不能光算眼前账。
至于未来咋个搞,专家们吵得比菜市场还闹热。有的说学美国改征燃油税,但电动车大势所趋怕是行不通。有的建议发行特别国债,不过7万多亿债务摆起,财政部长脑壳都要抠烂。依我看,不如学学浙江搞高速公路+,服务区搞成网红打卡地,边坡装光伏板发电,桥下空间搞仓储物流。再不行就把闲置路段改造成无人驾驶测试场,好歹能收点创新企业的银子嘛。
要说这个亏空旋涡咋个越卷越大,里头弯弯绕比乐山大佛脚趾缝还密。先摆个龙门阵:2012年春节全国高速免费首秀,七天时间免收通行费65.4亿,把各地交投集团急得跳脚。当时就有专家在《经济参考报》上开黄腔,说这种政策善意迟早要变成财政毒药。果不其然,到2020年疫情免费三个月,全国收费公路直接蒸发917亿现金流,相当于每天往嘉陵江里倒十辆运钞车。财政部倒是紧急补贴了543亿,但杯水车薪的架势,活像拿牙签掏堰塞湖。
政策设计上的倒挂更扯眼球。按照2004年《收费公路管理条例》,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限最长15年,经营性公路25年。结果到了2018年,山东高速把15条到期公路打包申请延期,理由堂而皇之债务未清。交通运输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收费公路中有37%超期服役,最长的广佛高速硬是收了33年才停手。老百姓骂声载道:说好借道生财,结果变成买路钱,跟水浒传里的剪径贼人有啥区别?
再看建设模式的怪圈。2008年四万亿刺激计划后,地方把高速公路当政绩工程搞,有些市县为争项目,把车流量预测吹得比青城山还高。云南某地级市2015年规划绕城高速,可研报告预测日均流量3万辆,结果通车后实际不到8000辆。这种鬼城高速全国不下二十条,审计署2021年报告说明,全国有1.2万亿债务对应的是利用率不足50%的路段。用四川老话讲,这就是癞蛤蟆垫床脚——硬撑。
融资渠道的幺蛾子更让人瞠目。2015年某省交投集团发了个高速公路理财计划,承诺8%年化收益,结果募来的钱拿去填旧债利息。这种十个锅九个盖的把戏,在城投债市场早就是公开秘密。更绝的是某东部省份,把高速公路收费权打包成信托产品,层层嵌套后卖给老百姓,活生生把基建项目搞成金融传销。银保监会去年开出的罚单显示,这类违规操作涉及资金超过2000亿。
养护成本也是个无底洞。京港澳高速河南段,二十年大修三次,每次花费都够新建半条高速。中交建的工程师在《中国公路》杂志上吐槽:有些路段刚铺完沥青就返工,不是技术问题,纯粹是层层转包惹的祸。更离谱的是东北某高速,冬季撒融雪剂跟不要钱似的,每公里养护成本比南方高出五倍,结果把沿线土壤污染得种不出庄稼。老乡们编顺口溜骂:高速路是金银路,毁完田地断生路。
要说这些乱象的根子,还得追溯到土地财政+基建投资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把高速公路当抵押物,从银行套出贷款搞建设,等路通了再炒高周边地价。这套把戏在房地产黄金时代玩得转,可如今房市凉了,地卖不动,债务链条就绷不住了。西南财大有个课题组算过账:全国收费公路关联的土地储备价值缩水超过4万亿,相当于总债务的一半打了水漂。这就好比杀鸡取卵,结果发现鸡是塑料的。
管理机制的漏洞更助长歪风。有些地方把高速收费权当唐僧肉,七大姑八大姨都往收费站塞。广东某条高速被巡视组查出,130个收费员里60个是关系户,最夸张的初中文化站长年薪28万。这些路虫子吃着皇粮还搞创收,前年湖南曝出天价救援费事件,拖车公司跟路政人员勾结,50公里要价4万8,比买辆二手五菱还贵。老百姓气得骂街:过路费养的不是路,是群吸血蚂蟥!
不过话说两头,中国高速也不是全无亮点。浙江搞的智慧高速就很有搞头,杭绍甬高速装了两万多个物联网设备,能自动调节限速、预警事故,通行效率提升20%。江苏把服务区改造成商业综合体,阳澄湖服务区修得比万达广场还豪华,光餐饮年收租就上亿。这些创新路子说明,高速亏损不是绝症,关键要看会不会螺蛳壳里做道场。
再说说美国的对比。别看他们现在风光,当年修州际公路时也栽过跟头。1957年修到密苏里州时,农民扛着猎枪阻止征地,逼得国会修改补偿标准。现在美国高速老化严重,土木工程师协会给的基础设施评分只有D+,要修复得花1.2万亿美元。他们那个燃油税模式也走到头了,加州去年开始试点按里程收费,遭到的抗议不比中国少。所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能光看别个吃豆腐牙齿快。
转回国内改革,这两年其实在悄悄变招。2020年取消省界收费站,ETC普及率冲到78%,每年省下的人力成本够修两条秦岭隧道。更关键的是搞差异化收费,像广州机场高速分时段打折,货车夜间通行费打七折,这些精细化管理让部分路段扭亏为盈。还有地方把光伏板铺在高速边坡,既能发电又能收租,四川雅西高速这么干,每年多赚3000万。
要说根本出路,还得在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开源方面,可以学日本把服务区IP化,熊本熊主题服务区每年吸引200万游客。节流方面,得向技术要效益,山东用无人摊铺机修路,成本降了三成。更要紧的是打破借钱-修路-收费-再借钱的死循环,财政部去年试点基础设施REITs,把优质路段打包上市,这招要是耍得转,能盘活上万亿存量资产。
当然,改革总要触动利益。那些靠高速吃饭的利益集团,肯定要跳起来反对。就像当年取消养路费改征燃油税,交通系统闹了三年才消停。但现在形势比人强,7.9万亿债务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着,再不壮士断腕,怕是真要演变成金融风险。中央深改委最近审议的《关于推进公路高水平发展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优化债务结构,创新投融资模式,看来是要动真格了。
说到底,14亿人养不起高速这话听着扎耳,实则透着股算盘珠子打歪了的焦糊味。要是真按人头平摊,每人每年不过掏四百多过路费,还不够成都人搓两顿火锅。但问题就出在这大锅饭吃法上——跑得勤的沿海货车司机,和深山老林里半年不上高速的老乡,凭啥都按14亿分母来摊账?这就好比让九眼桥酒鬼和青城山道士AA制结酒账,咋个摆得平嘛。
细算经济账更要讲门道。西南交大有个教授算过细账:全国高速通行费占物流总成本7.8%,比美国高出3个百分点。但要是把中国地形因素考虑进去,云贵川那些架桥钻洞的高速,建设成本比美国平原公路高出五倍不止。就像老话说的看人挑担不吃力,光比收费不看地理条件,纯粹是耍流氓。更别说中西部那些政治路扶贫路,像雅西高速、独库公路这些,算经济账铁定亏到姥姥家,但要没这些路,大凉山的核桃、天山下的羊肉,怕是要烂在地里喂野狗。
改革的重点是打破收费站经济学的迷思。广西搞的高速公路+旅游试点就有搞头,桂林到阳朔高速推出过路费换门票,半年带火沿线七个景区,综合收益反超通行费收入。这招围魏救赵玩得妙,说明高速效益不能光盯着收费站那几根栏杆。还有山西把煤矿专线改造成重载智慧公路,运费降了三成,养活半条产业链。这些活案例证明,只要脑筋转得比方向盘快,亏本买卖也能盘成活棋。
说到根本,中国高速的困局其实是发展模式的缩影。过去三十年要想富先修路的执念,造出了世界最大的高速网,也背上了最重的债务包袱。现在到了修好路更要管好路的节骨眼。就像重庆火锅不能光加辣椒不换底料,高速改革得在运营模式上来个底朝天。交通部今年推的路衍经济就是新汤头——服务区搞新能源充电站,边坡装5G基站,隔离带种经济作物,这些花样要是整巴适了,指不定能趟出新财路。
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公平问题。山东那条超期收费的滨莱高速,每天过路费够买辆帕萨特,可当地农民赶集还得绕土路。这种劫贫济富的搞法,难怪要挨骂。反观浙江,把杭甬高速部分路段夜间免费,让物流公司省出真金白银,这才叫把钱花在刀刃上。所以说收费不是原罪,不会收费才是病根。就像川菜讲究麻辣鲜香的平衡,高速收费也得在公益性和市场化之间找好那个味。
至于和美国的对比,更要泼盆冷水醒醒神。老美高速看着免费,实则暗戳戳收税。联邦燃油税每加仑18.4美分,各州还要再加,折合每公里成本跟中国过路费差不离。更别说他们那路况,纽约到波士顿的高速坑洼得能养鱼,补个路障要等半年。中国司机要是体验过美式免费高速,怕是要怀念国内平坦大道的好。所以说没有花钱的不是,收费买服务天经地义,关键是要收得明明白白、用得清清白白。
未来二十年的大棋,还得落在技术革命上。无人驾驶真要普及了,现在的四车道怕是要改八车道。华为在延崇高速搞的车路协同试点,已经能让车辆自动组队通行,通行效率翻倍。这技术要是铺开,相当于把高速运力扩容一倍,还愁收不回成本?再说新能源车大势所趋,趁早把充电桩铺满服务区,光是收电费和服务费就够赚。这盘棋下好了,说不定能倒逼出全球领先的交通新模式。
说到底,14亿人养不养得起高速,得看咋个算法。要是光盯着7.9万亿债务,确实要吓尿裤子。但算上全国商品流通加速省下的万亿物流成本,算上偏远地区脱贫摘帽的社会效益,算上国防战备的隐形价值,这笔账就要另说。当年修川藏线死人塌方的时候,咋没人算经济账?现在路通了,墨脱的灵芝卖到北上广,这份功德又该咋计价?所以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有些账本不能光看阿拉伯数字。
最后的药方子,还是得照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来。西医疗法就是债务重组,把优质资产证券化,像招商公路2017年上市那样,从长期资金市场找活水。中医疗法则要调理气血,把乱收费、养闲人这些淤血化掉,学福建搞全员竞聘上岗,三年砍掉四成管理人员。再加点偏方创新,像广东把收费站改造成物流集散点,既挣仓储费又带活地方经济。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不敢说药到病除,至少能把ICU里的高速集团拖回普通病房。
站在成都天府立交桥顶看车流,红尾灯连成血脉奔涌不息。这些光带里淌着的,何止是钢铁洪流,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从蜀道难到大道通衢,中国人用三十年走完别人百年的路,背上些债务又何足怪哉?关键是要记住:路是给人走的,不是给债主修的。只要车轮子还在往前滚,就没有翻不过的龙泉山,蹚不过的府南河。正如老成都茶馆里那副对联写的:路在脚下,债在身后,且吃茶去。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成本研究报告》、交通运输部《路衍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2023年基础设施评估报告》、西南交通大学《高速公路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研究》、国家审计署2021年度报告、财政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交通运输部《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指南》、中国交通运输部官网《2022年收费公路统计公报》、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2022年度报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基础设施融资报告》)
自从前几交通部把货车高速收费由计重改为按轴!高速费上涨了百分之六十还多!把大量货车赶下了高速!计重收费合情合理!非要改变一下!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