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以“谋篇定策‘十五五’ 低碳转型谱新章”为主题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携手擘画钢铁行业“十五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蓝图。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青拓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三钢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中新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澎辉铸业有限公司支持。
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做开幕致辞。工信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石晓鹏,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冶金规划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副院长管志杰主持会议。
姜维指出,2024年是钢铁行业深度调整的一年,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新机遇不断出现,其中最根本的、影响全局的、决定未来的,是钢铁消费结构和消费总量的急剧变化。钢材料消费结构变化带来消费总量变化的高强度和持续性,是中国钢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面对危机怎么样应对,如何转危为机、实现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政府、行业和企业要结合实际深入思索的重大问题。
对于钢铁行业持续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姜维提出3点建议:一是切实关闭新增产能入口,尽快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国家控产、行业自律减产都是权宜之计。只有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基于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取消产能指标交易,关闭新增产能入口,畅通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的综合施策,才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二是坚持科学技术创新,深耕细分市场,通过为更多专业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品,实现更高附加值。面对供需失衡、同质化竞争,企业应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差异化竞争,努力减少相关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具备更高的附加价值钢铁材料的供给能力,增强企业综合比较优势,要坚持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装备技术进步和加强产业链协同。三是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企业要切实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全方面提升碳排放管理上的水准,系统增强低碳竞争能力。
李毅中分析指出,目前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仍面临系列挑战,自上而下的贯彻力度大、进展快,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逐步提升。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着力点要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部位,还应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发展。他同时强调,当今市场之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链、供应链,工业数字化转型要由企业扩展到产业链、供应链,并且要重视控制投资、降本增效、节能降耗,要重实效、不过分追求“先进”,算好投入产出账,并要破除壁垒、数据共享,筑牢数字化基础。
干勇阐述了全球能源资源的格局演变、低碳冶金技术的需求形势以及AI对材料研发的重塑效应,并提出工业化后期我国低碳冶金技术发展路线。他强调,钢铁行业已呈现工业化后期下降趋势的规律化特征。支撑钢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从战略层面推动产业深化变革、加速产业体系调整,应着力建设钢铁联合生产运行一体化智能平台,以AI的场景创新优化产业体系,以市场化、平台化推动全产业链创效能力。同时,还要保障资源供应链安全,布局“南北两方开矿”,加强与四周的国家资源合作,打造矿产资源“朋友圈”。
逯世泽对于钢铁行业进入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工作开展,他提出3点要求:一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建议早动手、早准备,降低企业碳排放水平,为进入全国碳市场打好基础。二是严格遵守市场规则。应严格遵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各项配套制度;真实准确及时报送数据,开展关键参数月度存证、年度报告、信息公开披露等工作;按期足额清缴配额。三是加强企业能力建设。要格外的重视数据质量管理,制订履约策略;组建专门的人员和技术团队负责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提升碳排放管理基础能力;健全统计核算体系,提升计量水平。
石晓鹏指出,目前,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在产业规模全球第一、科学技术创新实力强劲、优质企业不断涌现、数智赋能走在前列、产品竞争优势显著5个方面具有典型成效。江苏作为钢铁大省、特钢强省,将继续强化土地、能源、环境、数据等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创新攻关、深化产业数智赋能、梯度培育优质企业、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度推动苏南特钢材料集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聚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万亿元级产业航母,为全国钢铁产业高水平发展贡献苏南力量。
钟绍良从供需两端系统梳理了近年全球钢铁行业发展形势,并就未来全球钢铁市场变化进行预判。他表示,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已开始崛起。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钢铁终端消费需求仍有增长空间,但需求结构有几率发生变化。同时,他认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减碳形势仍不容乐观。新一代的革命性低碳钢铁生产技术正在研发中,大规模投入应用预计要比较长时间,全球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短期内或将出现减速迹象。他强调,“绿钢”的定义需要统一引导和监管。比“绿钢标准”更重要、更基础的课题,是不同国家、地区、企业的钢铁碳排放水平的核算和核实,需要一套全球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方法。
会上,青拓集团不锈钢研究院院长江来珠,包钢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振刚,河钢集团副总经理李毅仁,首钢股份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孙茂林,晋南钢铁集团总裁张天福先后做企业经验交流。冶金规划院综合规划处副处长 (主持工作) 高升做了主题报告。近400人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