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价格优惠,型号齐全,可按样品定做,爱游戏app下载电脑版_爱游戏app下载官方网站欢迎咨询选购。
始于2004年,专注温度压力流量领域特殊现场环境选型定制
全国咨询热线:010-52882318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分类 > 爱游戏app下载

关闭新增产能入口加快数字化转型!钢铁行业谋划“十五五”!

时间: 2025-04-25 00:54:35 作者: 爱游戏app下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3月22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5(第十六届)钢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谋篇定策‘十五五’ 低碳转型谱新章”为主题,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对怎么样应对危机、实现钢铁行业高水平发展给出建议。

  2024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10.05亿吨,同比下降1.7%,实现了产量下降的预期目标。粗钢表观消费量8.92亿吨,同比下降5.4%。整体看,钢铁消费降幅明显大于产量降幅,市场供强需弱的态势未改。此外,行业利润一下子就下降,2024年中钢协重点统计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2万亿元,同比下降6.4%;总利润429亿元,同比下降50.3%;平均销售利润率0.71%,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

  总体看,钢材料消费结构变化带来消费总量变化的高强度和持续性,是中国钢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供需失衡是当前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对于钢铁行业持续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表示,建议切实关闭新增钢铁产能入口,尽快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

  姜维提出,切实关闭新增产能入口,尽快畅通落后产能退出渠道,建立产能治理新机制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一招。他指出,只有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基于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取消产能指标交易,关闭新增产能入口,畅通低效产能退出渠道的综合施策,才是解决当前行业主要矛盾的关键。

  中钢协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共有171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在姜维看来,坚持绿色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企业要切实夯实数据质量管理,全方面提升碳排放管理上的水准,系统增强低碳竞争能力。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在会上表示,目前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将主要从分阶段有序入市、合理控制配额缺口、优化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三方面推进。其中,有序入市将分“两步走”。启动实施阶段为2024-2026年度,以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碳排放管理基础为主要目标,树立企业“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低碳发展意识。深化完善阶段为2027年度及之后,全方面提升各方参与市场能力,研究配额总量的逐步适度收紧机制,碳市场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未来将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思路分配配额,不对配额总量预设上限,不限制公司制作。2024年度各行业企业不设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和2026年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按照“体验期”式定位,将缺口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影响行业发展,2027年后逐步加大政策力度。

  此外,生态环境部还将以降低数据质量风险、减少企业工作量为导向,一方面坚持化繁为简、抓大放小,紧盯主要排放源,减少碳排放核算参数数量,简化碳排放参数的核算方法;另一方面,坚持分级分类管理,允许数据质量管理基础薄弱、排放规模小的企业采用缺省值计算。优化管理平台功能,实现填报错误预警、参数自动计算、报告一键生成等功能。

  数字化转型是钢铁行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路径。工业与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大会上表示,目前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仍面临系列挑战,自上而下的贯彻力度大、进展快,自下而上的积极性、主动性还需逐步提升。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着力点要深入到生产制造的核心部位,应促进数字技术与工业制造技术深层次地融合,研发AI大模型和专业模型用于研发设计、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应用在规划、计划、作业方案中,投放到生产制造及运营的各工序各环节中,创造高效应用场景,保障生产制作的完整过程的智能控制和安稳优运行。

  李毅中建议,工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还应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深层次地融合、协同发展,不仅要用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绿色“双碳”基础工作,融合开展工业数字化绿色化技术改造,也要高度关注数字化的绿色低碳,数字化本身就要实现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干勇表示,“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变化,新能源是我国的核心竞争优势,未来AI发展将高度依赖新能源和储能。在“AI+”材料科学的大潮中,应建立材料全生命周期综合研究评价设施。基于多场环境全生命周期测试数据,研究材料失效机制和全寿命失效机理,开发大数据算法和专家系统,获取失效演变规律,预测材料服役寿命,指导材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