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以上数据虽然受到春节错月、假期和部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值波动等因素影响,却也折射出当前复杂的经济图景。
截至今年2月,我国的PPI指数已经连续28个月为负,CPI基本在1%以下低位徘徊,而16-24岁青年失业率却一度攀升至17.1%的历史高位。表面上,通缩与失业是两种独立现象,但细究其根源,二者实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与有效需求持续萎缩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制约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都“低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劲劳动生产率和庞大产能组织能力:
——中国钢铁年产能已经超10亿吨,占到全球的近六成,唐山单座钢厂的年产量即相当于中等工业国总量。在“双碳”目标下,宝武集团通过氢冶金工艺将吨钢碳排放从1.8吨降至0.6吨,同时应用工业互联网实现全流程能耗监控,劳动生产率提升30%。2024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业人均粗钢产量达1400吨/年,较2019年增长了25%。
——我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80%以上,其成功同样源于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技术迭代速度。隆基绿能通过金刚线切割技术将硅片成本降低60%,而通威股份的颗粒硅技术使多晶硅电耗从80kWh/kg降至40kWh/kg。2024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企业人均产出值达480万元/年,较传统制造业高出5-8倍。
——2024年,我国造船业2024年产能突破4000万吨,占全球订单量的47%。其核心突破在于模块化制造技术:江南造船厂通过分段总组建造法,将30万吨级货轮建造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8个月。当前,中国已主导LNG船等高技术船舶市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的薄膜型LNG船订单量占全球35%,其焊接自动化率超过80%,单位工时效率较韩国同行高出15%。这种“规模+技术”的双重优势重塑了全球造船业的格局。
——湖南邵东的“1元打火机”占据全球70%市场占有率,其核心在于极限成本控制与技术迭代。通过焊接机器人(人力成本压缩至0.015元/只)和本地化产业链整合(半径20公里内完成全部配件供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日产5000万只的恐怖产能。大量单品领域“隐形冠军”的存在,使得我国各种看似低附加值的产品同样具备超强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生产自动化的进程也正在“摧毁”传统就业岗位: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提高1%,传统岗位将减少约0.8%,而数字化的经济等新兴起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尚不足填补缺口。这种结构性断裂在汽车行业尤为显著,如某新能源车企产能提升12%的同时,用工规模反而缩减了15%。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70台,位居全球第三,但制造业就业人数同比下降2.3%。这种“无就业增长”的背后,是自动化替代劳动的边际效益失衡:企业投资自动化设备的回报周期已缩短至2.3年,而雇佣工人需要承担工资刚性上涨、社保成本攀升等长期负担。更严峻的是,当前我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红利未能普惠共享——2000-2024年间,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318%,但劳动者报酬占比却从52%降至43%。
收入分配失衡也形成了恶性循环: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增速仅为平均值的60%,基尼系数攀升至0.465,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仅0.3,而中低收入者被房贷(占收入比达56%)、教育等刚性支出严重挤压消费能力。这种分化形成“企业减产→裁员降薪→需求萎缩”的下降螺旋,北京餐饮业正餐消费下滑10%、汽车行业价格战加剧等现象,正是这一传导的微观镜像。
破局的路径,在于抓紧重构劳动与分配制度:要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机器的替代,使得更多的人变得“有钱有闲”,而不是“更卷更累”。
首先要进行工时改革。冰岛4天工作制试验表明,工时缩减25%反而可使单位时间产出提升35%,消费支出增长22%。我国应当抓紧实施工时改革:在脑力密集型行业推行“周五半日线上办公”,在制造业探索“4.5天工作制+错峰生产”,配合“周五文旅消费券”等政策工具,激活时间置换产生的消费增量。当然,这还需要《劳动法》修订,明确“离线休息权”,斩断数字时代的上班时间侵蚀。
其次是加强分配重构。二次分配需强化对资本利得、财产所得的征税力度,适时开征居民房产税和遗产税,大幅度提高个税起征点;三次分配可借鉴华为模式,引导公司将不低于特殊的比例的利润用于员工持股与分配,并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公共服务方面,要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力度,破解居住成本对消费的挤出效应;加大生育补贴力度,建议对3岁以下婴幼儿给予每年每人1万元以上的货币补贴。
再次是大力创设就业岗位。设立“过渡性就业基金”,资助企业为45岁以上员工提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能重塑,将职业培训支出抵扣比例提升。打破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壁垒,建立“企业-职业院校”的模块化技能认证体系。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在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等重点民生领域,大力创设就业岗位,将“富余”出的劳动力,用于提升全社会的整体幸福度。
当北京SKP商场奢侈品专柜排起长队,而社区菜场的摊主们在为五毛钱差价反复计较,这种割裂景象揭示出一个事实:我们虽然创造了全球第二的经济体量,却未能很好构建起供给、需求、分配的良性循环。通缩与失业的共生的困局,本质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失衡。
破解之道,在于始终将“人的尺度”置于政策核心——当流水线中透支健康,当外卖骑手能分享平台经济的发展红利,当年轻创业者不再为房贷放弃梦想,才能使供给、需求、分配的齿轮真正咬合。这不是对市场规律的背离,而是对经济学初衷的回归:让技术进步的红利润泽众生,使经济稳步的增长真正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